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十五届校辩论赛在今天落下帷幕。历经两个月的激烈角逐,六场比赛的考验,法学院辩论队连赢六场,荣获全校总冠军,最终问鼎如论之巅。法学院辩手利尔川荣获“总决赛最佳辩手”、“全程最佳辩手”称号。

11月2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十五届辩论赛的决赛在如论讲堂举行。围绕“高校‘双一流’建设应该资源/人才优先”,法学院代表队与环境学院代表队展开了巅峰对决。法学院辩论队辩手2016级本科生崔卓群、2015级本科生曹牧以及2015级本科生利尔川代表法学院出战。最终,正方法学院战胜对手环境学院,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立论环节,正方法学院提出,资源优先指的是在“双一流”建设中重点关注硬件设施和物质保证,重点解决大学的环境问题。比较的标准在于,先解决哪一个问题更有利于“双一流”建设。基于此,正方提出了两点论点:资源比人才建设更为紧迫;从未来发展来看,资源优先是更好的策略。反方环境学院则主张,衡量优先的标准在于已经列入“双一流”的高校与学科能否保质保量顺利完成自身建设过程。基于此标准,反方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因素是人才;当前此建设的进步瓶颈在人才。
质询环节,双方就科研经费的应用范畴,资源优先和人才优先的区别在于落实在哪一方,双一流建设核心因素是什么,设备使用率低下的原因等问题展开问答。
驳论环节,正方认为反方没有站在现状上讨论,将企业与“双一流”高校的资源相混淆,反方论证存在逻辑漏洞。
在对辩和小结环节,正方进一步提出资源问题是更急迫需要被解决的问题,现有“双一流”高校的主要问题在于资源落后率导致的“抢来的人才留不住”;而反方则认为人才问题的紧迫性应凌驾于资源问题之上,双方的讨论应立足于有一定物质基础的现实。双方讨论了设备利用率低的原因在于资源还是人才因素,以及何者更是双一流建设中的紧迫因素等问题。
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就设备利用率低是由于资源老旧还是人才素质不高,资源和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孰高孰低,行业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在于资源缺乏还是人才制度缺漏等问题各自展开攻防。
结辩环节,正方法学院三辩在结辩环节对反方的类比进行了反驳,他认为目前的情况是,灯塔无法发亮,是灯的资源保障出了问题,并尖锐指出反方空谈辩题,逃避问题,对方在整场辩论中立论与实际提出的论据不相符合,并对双方持续讨论的动机和动力问题做出了最后的总结。他提出,中国人才并不低外国一等,理应为高校人才提供最好的资源保障,这样才最有利于“双一流”发展。

在点评环节,张飞评委对比赛进行了评价。他赞许了双方辩手的精彩表现,肯定了决赛的水平与质量,阐释了辩论赛对于培养大学生思辨精神、拓展知识与情怀的重要意义。

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阎芳老师、团委书记肖晶老师、团委副书记黄昊老师到场观看比赛并代表学院向法学院辩论队的同学们表示了祝贺与肯定,法学院辩论队向主办及支持校辩论赛的领导、老师和工作人员表达衷心的敬意与感谢。
12月6日,我院党委书记林嘉老师、院长王轶老师、党委副书记阎芳老师、团委书记肖晶老师、团委副书记黄昊老师专门与辩论队同学们亲切交流。辩论队同学们向老师们分享了他们比赛的经历,老师们认真倾听,随后表示祝贺与肯定,并向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望各位同学在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突破,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